【煤矿记忆】 张霖之:为煤炭事业鞠躬尽瘁的煤炭部长

来源:《中国煤炭工业》杂志     日期:2024/07/04


文/吴晓煜

 

编者按: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煤矿和煤矿工人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持续的艰苦奋斗中,也积淀形成了巨大的光辉的煤炭文化。这种文化吸引着感染着无数人,与社会不同文化形成了广泛联结,在现当代史上有众多名人也因煤炭文化和矿工精神与煤矿结下了深厚渊源。

 

为弘扬光辉煤炭文化、传播煤炭历史声音,煤炭史志专家吴晓煜先生认真搜集整理资料,严谨订正史实,精心撰写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张霖之(1908—1967),河北南宫县人,是煤炭部的第二任部长。在历任煤炭部长中,任期最长(1957—1967)。他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最早被迫害致死的部长,享年59岁。在他任期内,经历了“反右”、“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他的一位老战友讲,这个煤炭部长不好当!

张霖之于1928年入党,曾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二野五兵团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副市长、重庆市委书记、二机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城建总局局长、三机部部长、电机部部长。

1957年9月,身经百战的张霖之肩负起了煤炭部长、党组书记的重担。张霖之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使命担当、对矿工的深情厚爱和一往无前的魄力,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在特別艰苦困难的时期,促进了煤炭工业的发展,谱写出值得后人尊敬怀念的十年煤炭史。现择其要者,介绍于后。

一、大搞煤矿质量标准化,促进煤炭工业总体前进

张霖之到任后不久,全国出现“大跃进”,高指标,浮夸风,接着又是自然灾害,煤炭工业受到严重影响。为贯彻党中央“调整、整顿、充实、提高”的方针,他组织力量,对煤矿企业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调查摸底,听取各方面意见,分析研究如何尽快打开煤矿工作局面。

张霖之认为,必须把握住煤矿工作的规律与特点,从实际出发,抓住科学管理这个重点,采取硬措施。这个硬措施就是抓质量,搞质量标准化。他的一句名言即“质量是煤矿的命根子”。他指出,要“把质量问题作为一个中心问题加以强调”“把这项工作作为对党和人民负责,对广大矿工的生命安全负责,对广大职工家庭的命运负责的大问题对待”。他要求,“从每项工程、每台设备、每种产品、每个工作岗位抓起”“各个环节都制定出各自的质量标准”“必须达到规定的标准”“达不到质量标准的,必须推倒重来”。

张霖之对质量标准化工作紧紧抓住不放,一抓到底。1964年,他带队到平顶山矿务局蹲点。他对局矿干部说“必须坚持以质量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组织正常的安全生产,才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他选择该局四矿为重点,下井检查督促,历时58天,获得上万个数据,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并采取措施加以整改,成效显著。井下彻底改观,大巷路平灯明,可骑自行车到上山口。人员减少了20%,效率提高了1.2倍,安全生产好转,产量上去了。

1965年7月,张霖之又率领14个省局、矿务局局长与党委书记,部分副部长和司局长到开滦林西矿进行解剖式调研。选择了一个采煤工作面、一个掘进工作面和运输大巷,共60个工作点位和119个项目,严格检查,限时解决问题,推广成功做法。并根据在基层掌握的实际情况,修订部颁标准和有关规定。

质量标准化工作推动了煤矿生产建设与安全。仅1964年底验收的2468项工程,全部合格,一、二级品达到96%。

二、狠抓煤矿安全生产,保护矿工生命安全

张霖之对于安全生产的特殊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安全是矿工最大的福利”。他说“煤炭工业的工作对象,是与地球作战”“我们的生命随时都受到威胁”“要在这场战斗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制服和避免水火瓦斯等灾害”。

张霖之把安全与质量标准化一起抓。把质量标准化作为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与措施。他认为没有质量标准化就没有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搞不上去,就会危及矿工的生命,也危及职工家庭的命运。这是很有道理的。

在安全工作中,张霖之注重组织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和制度、法规。1961年修定了《煤矿保安暂行规程》,1962年印发了《关于防止煤矿重大事故的几项规定》,1963年颁发了《煤矿企业安全工作条例》《煤矿安全监察工作条例》《生产矿井开拓布署的若干技术规定》《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规程》等。

在安全工作中,张霖之放手发动群众,让每个职工都知道安全标准,都重视安全。组织力量,详细总结矿工的保安经验,“把先进经验推广到每一个角落”。为此,他提议搞一部《中国煤矿医疗百科全书》,“组织工人按不同专业和工种,把先进经验分别编成小册子,由部汇编成册”“专治煤矿的百病”,以“摆脱盲目性,掌握主动权”,确保安全生产。

三、总结石圪节经验,开展学习石圪节活动

山西潞安石圪节煤矿“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事迹与经验,是在张霖之任职期间发现、总结与推荐的。石圪节煤矿于1963被树立为全国工交战线的五面旗帜之一。矿长许传珩于1963年6月出席了“全国工交系统先进单位座谈会”。

7月2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石圪节煤矿矿长许传珩等5个先进企业负责人。周总理表扬了石圪节煤矿,与许传珩进行了交谈,希望把石圪节矿风代代传下去。张霖之与石油部长余秋里、纺织部长张琴秋陪同接见。余秋里还拍着许传珩矿长的肩膀说“你们真了不起,在这么困难的时期,你们职工队伍还这样稳定!”

此后,石圪节经验在全国煤炭行业推开。1964年,张霖之提出“三学”的工作部署(学解放军、学大庆、学石圪节煤矿)。1966年3月15日,在张霖之主持的“全国煤炭干部会议”上,专门请石圪节矿在会上详细介绍了经验,引起了更大反响。

四、抓作风整顿,提出“四化”方针

张霖之认为,要想把煤炭生产建设搞上去,必须有一支过硬的队伍,必须加强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建设,作风过硬,有好的精神风貌。他经常批评“煤矿是粗拉活,非脏乱不可”的习惯认识,要求必须破除“浮、松、粗、散”不良习气。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思想革命化、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技术经济合理化”的“四化”要求,倡导树立“深、严、细、紧”的工作作风,“必须人人从严,事事从严”“作风严紧,纪律严明。”

在作风整顿中,张霖之带头作表率。在“文革”前的20个月里,他带病跑了6个大区的15个省市的37个煤炭厅局和矿务局。每到煤矿,都强调作风建设,带头下井检查指导,现场解决问题。有一次,他听一个局领导的汇报时,问“你什么时候下过井”?答“两三个月前”。张霖之生气地说“你先下井看看再来谈吧。不然,井下情况变了你还不知道,汇报的情况就不准确”。这位局领导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与教育。

五、待矿工如亲人,千方百计改善职工生活条件

煤矿工作很艰苦,在三年困难时期,职工生活更是遇到很多困难。张霖之及时组织调查职工生活情况,如实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建议采取对矿工的优待措施,以促进煤炭生产,得到了批准。196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中央直属煤矿生产工人供应工作的几项规定》。1962年12月21日,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矿工人供应工作的通知》。对于矿工的粮食定量(含粗细粮比例)、油、肉、酒、豆及工作服(包括缝补用布)、胶鞋、胶靴、袜子(含包脚布)、毛巾、肥皂等物资供应标准及供应渠道,以及出现问题由哪个部委负责解决,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当时称之为“开仓保煤”,即打开仑库,取出物资,保证矿工生活物资的特殊供应,把党和政府对矿工的关怀落到了实处。这对矿工是巨大的鼓舞!

此外,张霖之特别关注矿工食堂澡堂问题。到煤矿考察,他“与工人一起排队买饭”。发现贵州六枝一煤矿的工人在露天吃饭,要求立即解决。看到有的煤矿食堂没有桌椅,工人站着或蹲着吃饭,他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升井后,还坚持“和工人一起在大澡堂洗澡,看看澡堂搞得怎么样”。

六、大力推进煤矿矽肺病防治工作,取得成效

矽肺病(现称尘肺病)是煤矿工人的职业病与生命杀手。对此,张霖之与煤炭部开展调查研究,采取了许多措施,做了大量工作。1957年,煤炭部召开了“全国煤矿防尘工作会议”。1958年,总结了开滦煤矿一整套井下防尘措施,如湿式凿岩、冲刷岩层、装岩洒水、放炮前后洒水等综合防尘方法。煤炭部当年在开滦召开了现场会,予以推广。1959年3月,煤炭部发出《关于防止矽尘,推广湿式凿岩工作的指示》。1962年,煤炭部与劳动、卫生、冶金、全国总工会等8个单位,在京召开了“防止矽尘危害工作会议”。1963年2月,国务院批转了这次会议的报告。这项工作在煤炭系统有序开展,取得了实效。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深受煤矿职工爱戴又贡献突出的高级干部,却在“文革”早期就被诬陷为“攻击毛主席”。办公室与住宅反复被抄。1966年12月28日被“揪走”,“关押在一间小屋里”。游斗、拷打、鞭抽、逼供、折磨,有时还要戴“60斤重的铁帽子”。但张霖之“拒绝认罪”。经长达40天的摧残,年仅59岁的张霖之含恨而死,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煤炭事业。周恩来闻讯悲愤不已,含泪指出“这样做是犯罪的”!

1975年,张霖之得到彻底平反。1992年12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民政部向其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写于2024年6月21日)

参考文献:

1.《张霖之纪念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年1月)。

2.《张霖之纪念文集》(张霖之的长子张海峰汇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

3.《中国煤炭志· 综合卷》(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年9月)。

4.《石圪节煤矿史》(石圪节煤矿党委,1985年印刷本)。

5.《深切悼念党的好干部张霖之同志》(见《人民日报》1979年1月23日)。

(吴晓煜先生系中国煤炭史志专家,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政策法规司司长。)


友情链接
  • 学习强国

  • 微信公众号

  • 今日头条

  • 微博

  • 抖音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路 8 号朗廷大厦 B 座 (100024)

Copyright © 《中国煤炭工业》杂志社 备案:京ICP备19020272号-1

投稿信箱:zgmtgyzz@126.com 2129451268@qq.com